第04 05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看点
 
标题导航
百年老宅弹痕犹在 诸多作战指令从此发出
2020年09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老宅弹痕犹在 诸多作战指令从此发出



    记者探访寿光牛头镇村“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旧址”,听房主后人讲述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在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六村,有一处百年老宅,曾作为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在抗战中发挥过积极作用,老宅主人马敬堂也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9月5日,记者探访了这处百年老宅,听马敬堂后人讲述了老宅背后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记者探访
老宅墙上仍保留着抗战宣传口号和弹痕
  9月6日,记者来到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这里地广人稀,村与村之间相隔较远,其中最大的村子当属牛头镇村。牛头镇村在当地可是人尽皆知,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革命据点,涌现出了众多抗日英雄。时至今日,当年的抗日英雄故事依然在当地流传。
  牛头镇村六村有一栋特殊的农家老宅,至今仍保留着原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栋老宅曾经被当作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很多对日军作战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去的,因此不管是本村村民,还是外地人来到这栋老宅时,都会肃然起敬。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这栋老宅。老宅主体为青砖土墙,充满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古色古香的建筑格调,似乎在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在老宅门口,墙上刻有“中共寿光县委寿光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旧址”字样。穿过木质大门,就来到老宅院落,虽然不是很宽敞,但保留着原貌,地面全是用砖铺设的,院里有桌子板凳,还有水缸、石磨、辘轳和水井等。
  这栋老宅不仅是村里少有的百年古宅,也见证了当地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至今,墙面上仍保留着“抗战胜利 中国胜利”的宣传口号,青砖上还有当时遗留下来的弹痕。
老宅一度成断壁残垣,去年得到了修缮
  老宅与村里其他房子相连,每有人来寻访当年抗日烽火的遗迹,必然要去看看老宅。
  为深入了解这栋老宅,记者穿过院落,进入屋内,内部完全按照传统格调布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耕读传家”的牌匾,映射着优良家风。牌匾下方是桌椅,地面全部是用青砖铺就。房梁下悬挂着马灯。墙角处还摆放着传统的农耕用具,乡村生活气息浓郁。
  墙上悬挂着很多展牌,内容有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在此指挥战斗的事迹,还有当时的房主马敬堂及家庭成员的抗日故事……内容丰富,形成了一部当地军民的抗日战争史。
  老宅始建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距今已有139年历史,由马氏第十三世孙马殿华所建。二十世纪初,宅院传承给了马殿华曾孙马敬堂。抗战时期,马敬堂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79年,他当选为寿光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在这栋老宅中,记者见到了管理员马家训。他今年77岁,是本村人,平时看管着这栋老宅和马保三纪念馆。“老宅目前有5小间,别看不大,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可不少。”马家训说,这栋老宅为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
  老宅历尽沧桑,曾一度成为断壁残垣,当地村民对其感情不但未减,反而历久弥深。去年,寿光市对其进行了修缮,并建成了“中共寿光县委寿光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
房主后人讲述
老宅比较隐蔽,成为当地抗战的“指挥所”
  记者联系到了马敬堂的曾孙马健,他在这栋老宅出生,并一直在此生活到9岁。他小时候经常听曾祖父讲述这栋老宅的故事以及当地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老宅的斜对面是马保三故居,仅相隔二三十米,共同印证着当地军民抗击日军时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马健告诉记者,曾祖父马敬堂是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总指挥马保三(原名马鉴堂)的族弟,二人情谊甚笃。受马保三影响,曾祖父思想非常开明、进步,抗战刚开始,就带领全家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
  当时,马敬堂本人出任牛头镇村农救会分会长,妻子冯兰青任村妇救会副主任,长女马素云、次女马素娥先后任村姊妹团团长。其三个儿子及长女均参加革命,被誉为“红色家庭”,是远近闻名的抗战“堡垒户”。
  马敬堂勤劳正直,持家有方,拥有大片田地及骡、马、木船、马车等,家境富裕,乐善好施,时常接济周边穷苦乡亲。
  马健说,祖辈留下的这栋宅子正房五间、东厢房两间、西厢房两间,并与大门相连。地处胡同北端,比较隐蔽,不易暴露目标。胡同向北百余米便到了村外,与广阔的田野和巨淀湖相连。胡同南端是东西大街,直通牛头镇东、西两门。遇到紧急情况,从前后都可迅速撤离。
  因当时抗战环境险恶,八路军党政军机关居无定所,时常住一两天就撤走,有时深更半夜又突然进驻。如果碰巧部队和政府机关同时入住,马敬堂就到路南的另一处大场院住,那里建有八间土房,除用来养马和放置马车、农具外,其余房子可作机动,场院也是部队操练、集会的场所。
众多将领曾来落脚,《烽火岁月》在此拍摄
  马敬堂及家人通过传递情报、协助接待,参与革命活动,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栋老宅更是见证了当地军民的抗战经历。当年,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清河地区专署、中共寿光县委、寿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寿光独立团团部都曾在此办公。
  时任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的杨国夫,是一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将领,在1939年到1945年间,曾在渤海军区抗击日伪军。他曾长期在这栋老宅的东厢房住宿和办公,指挥当地的军事斗争。另外,景晓村、张文韬、李伯衡、刘季青、王云生、马巨涛、韩克辛、赵寄舟、岳拙园、崔毅等党政军领导同志也曾在这里留下了工作生活的足迹。中共山东省委原书记黎玉曾于1940年正月初一在此宅住下,与当地群众共度春节。
  1975年3月,时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杨国夫中将在山东省昌潍地委领导孙志瑗、寿光县委书记卢星文等陪同下,专程来到此宅,看望曾经患难与共的老房东马敬堂并合影留念。
  1978年春,山东电影制片厂到此宅拍摄革命题材电影纪录片《烽火岁月》。1978年12月,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和夫人到此宅采风。
面对严刑拷打,马家人宁死不屈严守秘密
  马健告诉记者,抗战时期,各个部队最为稀缺的就是药品。有一次,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部好不容易搞到一批药品,却正逢日伪军扫荡,无法带走,就留在了曾祖父马敬堂的这栋宅子里。
  叛徒听说后,带人闯上门来,逼迫交出药品,马敬堂拒不承认,并怒斥叛徒的卖国行径。在宅子内,叛徒翻箱倒柜,最终一无所获,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原来,马敬堂早有准备,把药品转移至村外一坟地,埋到地下,并堆起土来,伪装成新坟,从而躲过了叛徒的搜索。
  还有一次,十几名伪军闯进宅子,逼迫马敬堂的妻子冯兰青交出八路军的干部和文件。冯兰青忍受着敌人的痛打,拒不透露一点消息。见此情形,伪军只好扒炕凿墙,搜查了半天,也没找到对他们有用的东西,气急败坏地把锅碗瓢盆砸了个稀巴烂,方才扬长而去。
  马敬堂长女马素云曾任牛头镇姊妹团首任团长,在日寇的一次扫荡中不幸被抓,又被用绳子捆绑着徒步押解到张店的日军监狱。在狱中,她遭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被折磨得全身浮肿,但始终宁死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后来,打入敌内部的八路军武工队队长张宾认出了马素云,设法汇报给清东独立团团长赵寄舟。赵寄舟指示张宾买通敌人岗哨,将马素云营救出狱。
崔毅不忘救命之恩,1980年赶来见房东一面
  1942年的一天,寿光县青年救国会负责人崔毅再一次住到此宅。当时,他正在帮助马敬堂的妻子冯兰青做家务,忽然听到大门有响动。冯兰青感觉不对劲,立即从窗缝一看,发现两个伪军已闯了进来。她急中生智,连忙把崔毅按在炕头上,扯过一床棉被给他盖上去。
  这时,两个伪军已闯进屋里,大声喊道:“家里有人吗?”冯兰青答道:“都下地干活去了。”伪军又问:“炕上是什么人?”冯兰青回答:“是亲戚的孩子来串门,感冒了,正在发汗呢!”
  伪军没看出破绽,调头走了。随后,冯兰青赶紧把被子掀开,崔毅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他拉住冯兰青的手,感动地说:“大娘,多亏了您啊!”
  就这样,崔毅在冯兰青的帮助下,逃脱了敌人的追捕。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由于频繁的战乱和社会运动,崔毅和马敬堂一家失去了联系,但救命之恩,一直铭记在崔毅心中。
  直到1980年8月,已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干部的崔毅到青岛疗养时,打听到马敬堂还健在(冯兰青已去世两年),马上给马敬堂来信,非要见上一面不可。重逢时,两人紧握对方的手,眼睛里满含泪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故人重逢,当年抗战的艰苦岁月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久久不能释怀。
相关新闻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和陈列馆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近日,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公布;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出公告,公布第三批185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其中,公布的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位于寿光市台头镇巨淀湖畔的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和陈列馆成功入选。
  记者了解到,巨淀湖位于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紧挨着抗日根据地牛头镇村。作为寿光唯一的天然湖泊,这片风景秀丽的地方也传承着红色精神。巨淀湖区域不仅是“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的革命摇篮,还走出了马保三等一大批爱国将领,涌现出了“八支队”“寿光独立团”“马家连”“陈毅担架连”等革命队伍。
  2019年12月29日,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正式开馆。陈列馆里的布局和展现的内容,尽可能完善地描述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爆发,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战功和英雄事迹。这支队伍打响了鲁东抗日第一枪。随后,这支部队挺进胶东,挥师清河,转战鲁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留下诸多动人的英雄故事。
  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和陈列馆作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经常来此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秉承革命英雄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A04-A05版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署名除外)
记者探访寿光牛头镇村“八路军渤
“师长胡同”?
  老宅门前一条长不足80米、宽不到3米的胡同,不仅走出了大名鼎鼎的抗战英雄马保三,还出了马秀山、马林才、马林玉、马家祥四位师(厅)级干部,另有四位县处级干部。
  1975年3月,到访的中共昌潍地委领导孙志瑗亲切地称之为“师长胡同”。它是当年牛头镇全民抗战的缩影,见证了当地群众的巨大贡献。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是牛头镇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